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最新 >  >> 
【静海文化】有一种音乐 作者:杜树党
来源: 看静海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07 06:54:59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我说的是一种音乐。一种能透入你心灵中去的那种。我一直都赞成某个作家对音乐的划分:在这个世界上,音乐只有两种,一种刺激肉体;一种抵达心灵。 我喜欢站在人群里,欣赏那种来自土地深处的原生态。而不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,一个人听只属于某个人的抒情小曲。 在一个村子里,村民故去的第二天,正是祭悼的时候。人们手中拿着几页白纸钱,在死者的灵前作揖抢地,表达悼怀之意。老人们来了,小孩子们来了,男人来了,女人来了。人们围着,站满道边,房山下,柴垛旁……看晚辈们和同辈的亲人故交哀悼死者,看孝子们陪灵行礼,看戏班子唱戏,看和尚念经,看道爷们吹吹打打……女人们心软,看见死者的儿女悲伤欲绝,自己也陪着流泪,听见了戏班子唱戏,脸上马上又堆起了笑。按照旧俗,上了年纪的老人,一旦故去,是值得庆贺的,也许是因为入土为安的传统,也许是因为死会让一个人终于解脱。 唱戏的一般是年轻的男男女女,有梆子、京剧、评剧,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,往往听的只是调,看的却是人。唱歌的全是漂亮女子,边唱边做着妖冶的舞姿,一个唱“祝好人一生平安”,一个唱“潇洒走一回”,一个唱“黄土高坡”,一个唱“跟着感觉走”,每唱完,人们是一片喝彩。终于唱累,歇了,才轮到道爷们静静地吹。 那是如诉如怨的声音,在街心,在村子上空,在每个拐角,在每个垛旁,每一捆秸杆里飘荡……我是一个不懂得音乐的人,却听得入神入静,心有所感,不觉泪下。一瞬间,一种声音穿透了我的灵魂。 由曲调思人事,由哀怨感人生,由悲凉悟生死。那曲子,是乡村里熟悉已久的哀乐曲目,在乐声中,我仿佛看到一个死去的人的灵魂,在这音乐中得到了净化,去了一个安宁的地方。在乐声中,我感到了生的神圣,死的沉寂,活着的艰难,死去的无奈。由生到死,一个人终于完成了一个短暂而又寂寞的旅程,不管他活着多么荣耀高贵,多么卑微渺小。无情的秋风会一年又一年将他坟墓上寂寞的荒草摧折。 这些终生都陪伴村庄,陪伴土地和庄稼的人们,这些习惯手握锄柄,脚踩黄土的人们,他们受尽土地的折磨,饱尝岁月的酸苦,他们在这片土地之上,从小到老,送走父母,又抚育儿女,耕作收获,默默地忍受,默默地期待。他们走了,这朴素绵长,充满宽容,充满慈悲的乐声,让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慰安。曾被希望痛苦着,曾被寂寞纠缠着,曾被未来忧虑着的心呢,如今全都放下,一切都不在惦记和牵挂。 这是为苦难的人唱的挽歌;这是为贫贱的人做的最后祷告。一种抵达心灵的音乐,可以让人顿悟,也让人变得沉重。

作者简介

杜树党,大丰堆镇中学教师,静海区作家协会会员,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,曾在《天津日报》《散文》《天津教育报》等多家刊物媒体发表作品。

欢迎在文章底部写下精彩留言哦!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